(一)黎平黃崗侗族抬官人節
“抬官人”節是黎平縣雙江鎮黃崗侗寨的傳統節日,舉辦“抬官人”節,是為了消災避禍。相傳很久以前,黃崗出了一位傑出青年叫吳志和,臂力過人,武藝超群,神通廣大。他不僅徒手殺死了為害四方、禍亂百姓的蛇精,還單槍匹馬與洛寨數名身懷絕技的武士激戰,調解了六洞的郎寨與洛香侗寨的山林糾紛。由於吳志和為官正直,除強扶弱,朝廷封他為“鎮南大將軍”,保一方平安。為了感謝吳志和的恩德,黃崗村民每年在斬下蛇頭的正月初七這天,抬著他走街串寨,讓他的子民參拜。後來,這項活動一直流傳了下來。
“官人”,侗語稱為“店甯蒙”,一般由通常由客人和小孩裝扮,抬客人是對他們的尊敬,抬小孩是孩子的父母圖吉祥,希望自己的小孩長大後有所作為,成為“官人”。活動期間,“官人”身穿“官家八團花衣”坐在轎子上,由頭戴花布、臉上打花、身著奇裝異服的抬轎者抬著,一路手舞足蹈,表演動作滑稽在全寨遊行。沿途有許多扮成衣衫襤褸的乞丐攔路“搶劫”。當“抬官人”隊伍浩浩蕩蕩進入鼓樓前的歌坪時,數十位跟隨轎子後面的著盛裝的侗族姑娘向村民們贈送食物。此時,一群在鼓樓前等候的侗妹迎上前來用唱歌來向“官人”盤問,一面索取紅包,“官人”要慷慨解囊施捨,哪位姑娘唱得好自然得到的紅包便多。接著鼓樓坪上開始了全寨人的歌舞狂歡。“官人”和隨從們可以邀請任何一位姑娘共舞,直到盡興方休。“抬官人”隊伍到其它村寨重演歡樂詼諧的遊戲,主寨都熱情招待客寨的“官人”隊伍,一同狂歡,氣氛更是熱鬧。“抬官人”成了互訪時最熱鬧最有趣的活動。
(二)榕江三寶侗族薩瑪節
“薩瑪節”或“祭薩”活動,是侗族的祭祀傳統節日。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吳都能的侗族人,因修宅基地時挖得一把“利王鐵”,他發現這是一件寶物後,就用來打成一把大刀,召集眾人去與仗勢霸佔當地百姓田土的老財主鬥爭,退回了各寨被霸佔的田土。但老財主不死心,時時糾集收買人來攻打吳都能。不久,吳都能因病不幸逝世。吳都能的女兒——薩歲,為繼承父親遺志,又拿起這把寶刀,率領大家繼續與作惡多端的財主相鬥,終於鬥贏了財主,保住了田土。
之後不久,這把寶刀被人偷偷地調換,當財主再度糾集人來攻打時,這把刀卻沒有神威了。經過拼鬥三天三夜,由於寡不敵眾而失敗,薩歲也跳下懸崖,壯烈犧牲。
薩歲死後,侗家人對她非常崇敬,為了世代永遠地紀念她,侗家人就把她的英靈接回侗寨來,每個村寨都壘壇(即“薩壇”)作為祭奠薩歲的英靈場所,進行祭祀,並編有“嘎薩歲”即《祭薩之歌》進行傳唱。這以後,每年農曆正月至二月的這段期間,擇吉日過“薩瑪節”。這天,由寨老領著全體男女老少,鳴鑼吹笙前去“薩壇”進行“祭薩”、敬供。接著要進行吹笙跳舞,鬥牛取樂、多耶、唱琵琶踩歌堂等活動,企盼得到薩歲的神靈除邪驅惡,確保人們的各項生產活動不受阻擾和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同時,也以這種形式對這位古代侗族女英雄的崇敬和無限緬懷。
(三)凱裡舟溪甘囊香苗族蘆笙節
舟溪甘囊香苗族蘆笙節是黔東南最大的苗族蘆笙盛會之一。它是展示舟溪式苗族服飾及蘆笙舞蹈文化的代表。每年自農曆正月初三開始,由以舟溪為中心的周邊各苗族村寨按照傳統順序依次舉行小規模的蘆笙會後,最後彙集到舟溪甘囊香蘆笙堂舉行的蘆笙總會。時間為:正月十五日晚起堂,十六至二十跳蘆笙舞、苗族情歌對唱等;十八日後,還舉行鬥牛、賽馬、鬥鳥、鬥雞等活動,場面蔚為壯觀。
傳說在很久以前,舟溪苗寨裡有位聰明美麗、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的苗族姑娘——阿旺,被一隻住在後山的貪婪兇殘千年野雞精看上並把她抓走。鄉親們在與野雞精搏鬥了一天一夜後仍未把她救出來。此時,有位力大無比、身懷狩獵絕技、名叫茂沙的遠方苗族青年獵手聞訊趕來,同大家一起打死了野雞精,救出了阿旺。眾人紛紛邀請茂沙到家裡作客,而茂沙卻謝絕了鄉親們的挽留,跨上駿馬,又踏上了新的征途。
阿旺被救出後,茂沙那英勇頑強、為民除害的品格,深深地打動了她的心。茂沙離開後,她茶飯不思。她的老父親也看出了她心事。當時,正是新春佳節。老父親為了能找到游獵四方、漂泊不定的茂沙,經過左思右想,最後決定正月十五元宵節後在甘囊香這個地方舉辦蘆笙會,以此傳遞資訊,希望能傳到茂沙的耳朵裡並能使他回來。到正月十八日,茂沙果然出現在蘆笙堂上,阿旺一眼就看見了他,便走到茂沙跟前,向他表達了自己的愛情。在阿旺的老父親和鄉親們的見證下,他倆就定了終身。
蘆笙會舉行三天后,茂沙提議:時令不等人,春耕大忙就要開始了,現在暫停跳蘆笙,大家回去一心一意鬧春耕。鄉親們認為茂沙說得對,並請老父親插草標為號,蘆笙頓時息音。就這樣年復一年,舟溪蘆笙節就成了苗族人民固定的民族傳統節日。
(四)三穗寨頭苗族祭橋節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三穗縣台烈鎮寨頭村就會十分熱鬧,來自周邊許多村寨的苗族群眾和寨頭同胞一起,一大早便彙聚到後山一個叫“納老”的地方,舉行盛大的祭橋接龍活動,香燭、煙火彌漫天空,還跳蘆笙舞、唱古老山歌,為的是祭橋接龍、求神靈保佑、祈五穀豐登。場面十分壯觀。當地俗稱為“祭橋節”。
相傳,寨頭村的先祖原居住在也霧山,後因打獵追一獵物來到寨頭,發現這裡是個宜居的好地方。就回山去報告長老們,經長老們商定後搬到寨頭居住。到寨頭居住後,寨上有一對柳家(即今天劉家)夫婦,結婚多年沒有生兒育女。一天早上,柳家男子到納老割牛草,聽到一位地理先生和一個僧人在草坪地上談論。地理先生說:“如果在這裡架一座橋,不僅方便行人,行善積德,而且能把也霧山的龍接到寨頭,寨頭定能人丁興旺。”僧人接著說:“我這裡正帶有一對小孩,沒有歸處,無法出世,如果誰在此架橋,我就把這對小孩送給他。”柳家男子就將此事告訴了他的妻子。夫婦倆便請先生推算日子,定於次年農曆二月初二在納老架橋。橋架好後的第二年,柳家媳婦果然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男孩。後來,由於石坪河經常發洪水把橋沖毀,柳家無力再把橋修復,便邀請全寨12房族來修架。為求得吉祥平安,大家都爭著架橋,在修好橋樑的當天,12房族各抬一頭豬以及雞、鴨、魚等在本房族維修的橋孔上宰殺以示祭橋,並共同殺豬宰牛拜祭橋頭的土地公,以表達祭橋將也霧山的龍接去寨頭。在隨後的三五天,在寨頭開展跳蘆笙舞、盤古歌、唱苗族情歌等民族文化活動,風俗延續至今。而且,寨頭12房族從也霧山搬來真的人丁興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餘戶六千多人,2015年5月,寨頭村被貴州省苗學會授予“中國苗族第一村”稱號。
(五)麻江卡烏苗族翻鼓節
翻鼓節是麻江縣宣威鎮卡烏村一帶苗寨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年農曆正月,大人們都要到天上去吹蘆笙跳鼓舞十二天十二夜才回來。後來的某一年,人間出現了很多妖魔鬼怪趁大人上天之機誘吃小孩的悲劇。天上祖公得知後,便將其威力無比的天鼓送來鎮妖驅邪。由於天鼓太大太重,等大家拉到寨邊河灘上時已是農曆二月第一個亥日了。鄉親們乾脆架起鼓咚咚咚地敲起來,妖魔鬼怪毒蟲猛獸立即紛紛遠遁。四方親戚聞聲來聚,大家高興地跳鼓唱歌歡慶了三天,還把祖公請來同樂。祖公臨走時吩咐把鼓藏進山洞,每年的二月再翻出來跳幾天,來年就會吉祥平安,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人們為感謝祖宗護佑,每每跳鼓前都要隆重祭祀祖宗,從此翻鼓節就流傳了下來。後來由於苗族分化出更多支系,人們就仿照祖鼓製造木制小皮鼓,也不再藏於山洞而直接存於鼓頭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如今的卡烏苗族翻鼓節,除了跳蘆笙舞、踩鼓舞外,還舉行鬥牛、賽龍舟等活動,更加豐富了節慶內容。
(六)空申超短裙苗族茅人節
茅人節,是兩汪鄉空申、空烈等地超短裙苗族古老的情人節,苗語稱為“撈沙麗”,又稱作“爬茅人坡”、“插茅人”。相傳,短裙苗族古時有同寨男女不通婚的習俗,婚姻由父母包辦,姑娘都要遠嫁他鄉,許多青梅竹馬的同寨青年男女不得不勞燕分飛。遠嫁的姑娘陽春三月均要返回娘家幫助春耕。勞作之餘,她們便帶著“三月粑”邀約寨裡的未婚姑娘和小夥子到山上唱歌,用歌聲抒發與心上人被迫分離,遠嫁他鄉的傷悲,並勸告未嫁的妹妹不要遠嫁,向情人傾訴內心深處的思念。唱到情深之處常常是淚水漣漣,泣不成聲。為了表達對家鄉和情人的依戀,她們用新長出的嫩綠枝葉茅草紮成高低大小不等的“茅人”把,捆在杉樹杆上,插於最高的山頂上。一般插七根、九根、十一根或十三根,插單不插雙,按中間高兩邊低排列,中間最高的象徵大姐,兩邊的象徵妹妹,寄予姐妹情意。由於社會的不斷進步,同寨的苗族男女可以通婚,不用遠嫁了,但這一古老的戀愛習俗卻一直沿襲下來,變成了青年人談情擇偶的情人節。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寨子裡成年男女皆可結伴上坡遊玩,對歌,紮茅人。無論婚否,只要情投意合,兩情相悅,便可另尋幽處。
2007年8月,空申苗族茅人節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鎮遠報京侗族播種節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鎮遠縣報京侗寨群眾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堂,舉行祭祀、踩蘆笙、對歌、提籃討蔥蒜、下田捕魚撈蝦等活動,青年男女互討、互送竹籃,公開選擇意中人、建立戀愛關係,隆重歡度節日,表示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祈望五穀豐登,生活美滿。這就是報京侗族播種節,又稱討蔥節或情人節。
關於報京侗族播種節的來歷,傳說很久以前,報京有個侗家後生,在坡上放牛時,和一個漂亮的姑娘對歌,忘了照看牛,不覺牛跑到別人的田中踩爛一大片秧苗。當時的秧苗是直撒播種的,重新撒種已過了季節,後生急得不得了。這時,姑娘叫他莫著急,便跑回家拿了一隻竹籃,到她自家田裡勻來一籃秧苗送給後生,又幫後生把勻來的秧苗插在被牛踩爛的田裡。秋收時出現了奇跡,田中原先被牛踩爛的地方,稻穀收成竟比其它地方增產好幾倍。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也隨著稻穀的成熟而成熟,締結了美滿的姻緣。從此,人們就興起了水稻移栽的方法。後人為了紀念他倆移栽秧苗可獲增產的貢獻和羡慕他倆幸福美滿的婚姻,男女青年們把那裝秧苗的竹籃視做交友結情的象徵。
(八)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
青山界位於錦屏縣內,素有黎、錦、劍三縣屋脊之稱。海拔900-1250米,總面積3000多公頃,山勢起伏波瀾,特產豐富,既有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又有古樸的民族風情和寶貴的文物古跡。每年土王戌日(即立夏前十八天),便是一年一度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開始的日子。當天,錦、黎、劍三縣周邊村寨五十裡的男女青年相聚于這裡,以對歌的形式交流感情,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意中人。這種自由戀愛的習俗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在中國幾千年男女授受不親的牢籠禁錮下是難能可貴的。
傳說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二十四姓氏的始祖原先居住在江西朱砂巷鴨子田,由於連年征戰,只得沿江上遷,後來遷到平茶、隆裡、亮司、茅坪一帶定居。不久,又因戰爭被迫遷到青山界一帶。四十八寨在青山界上村連村,寨連寨,大家開荒種地,有飯共吃,有衣共穿,有入侵之敵共同抵抗,大家團結得比親兄弟還親,和睦相處。當時四十八寨的姑娘和男子,不准在內部結婚,男子結婚必須要到幾百里以外的村寨去找;姑娘長大出嫁,因路程遙遠,送親隊伍經常受到豺狼虎豹的襲擊。於是,經四十八苗寨寨老商議,決定在立夏節前十八天的土王戌日開個歌場,四十八寨的青年男女可自由對歌,自由戀愛成親。青山界歌場就這樣年年沿襲了下來。
(九)雙江侗族摔跤節
侗族摔跤是流傳于黎平縣雙江鎮坑洞、四寨一帶的侗族村寨,集武術與娛樂為一體的一種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是黎平縣侗族“十洞”地區侗族人民的摔跤節日。二月十五日的坑洞摔跤節相當於預賽,而三月十五日的四寨摔跤賽則相當於決賽。三月十五日的四寨摔跤節,除了開展激烈摔跤比賽外,還舉行賽蘆笙、鬥牛、鬥鳥等娛樂活動,整個山寨沸騰激揚。
關於摔跤節的來歷,有這麼一個傳說:從前,在坑洞寨的後龍山上有一對怪虎,一雌一雄,十分兇狂。自從侗族到這裡落寨以來,不知被老虎吞噬了多少生靈。
侗族先祖中有位名叫吳都南的人,他五大三粗,練就一對鐵臂膀,他立志為民除虎,保一方平安,二月十五這天,他在山上遇見了老虎,赤手空拳的他,便沖上去將老虎攔腰抱住,用頭頂住老虎的下顎,經過激烈的滾打,終於將那只雌虎活活打死。雄虎見狀大叫一聲後遠逃他山。時隔一個月,也就是三月十五這一天,遠逃的那只雄虎又在四寨出現,四寨便派人到坑洞請鬥虎英雄吳都南,吳都南又與那只雄虎搏鬥,鬥得大樹落葉,塵土飛揚。最後終於又把那只雄虎打死了。從此,寨寨都得到了安寧。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鬥虎英雄,效仿他那兩臂攔腰抱虎的威力,分別於兩次鬥虎得勝之日舉行摔跤活動,以後逐步形成了節日。
(十)台江苗族姊妹節
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台江、施秉、劍河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最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台江縣施洞地區的姊妹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這裡苗族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
關於苗族姊妹節的由來,相傳在很久以前,苗山裡有對青年男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決定要娶阿姣,阿姣也決定非金丹不嫁。不料阿姣的父母依“還娘頭”的古規,硬逼阿姣嫁到舅家做兒媳。她到後舅家不吃不喝,哭鬧著要回來嫁給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阿姣。兩人雖天各一方,愛情卻像火焰般在他倆心中燃燒。幾年之後,阿姣終於擺脫了這樁婚事,在一個桃李花開,春意盎然的日子裡,她來到山上會見了心愛的金丹。兩人依偎著商定舉辦婚事。這個消息傳到村寨青年男女們的耳裡,大家都為這對情人純潔堅貞的愛情所感動,為阿姣勇於打破古規,男女自由成親而高興,年輕人們紛紛用籃子盛著五彩的“情人飯”帶上山去為他們慶賀。從此,青年男女便以金丹、阿姣成婚的季節彙聚在一起吃姊妹飯,吹笙踩鼓歡度姊妹節。
(十一)黃平飛雲崖四月八苗族集會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至初十,黃平、施秉等縣苗族同胞都集聚在黃平縣域東北面12公里處的飛雲崖,舉行祭牛儀式,並以吹蘆笙、跳舞、對歌、鬥雀等方式,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場面熱鬧非凡。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還沒有牛,人們刀耕火種,食不果腹。天帝知道這事後,便令他的太子下凡傳旨,要人們每天吃一餐飯,洗三次臉。誰知,太子來到凡間,貪戀玩耍,竟誤傳為:“每天吃三餐飯,洗一次臉”。凡間的糧食本來欠缺,經太子這樣一誤傳,人們遵旨行事,餓死的人就更加多了,無人不怨聲載道。天帝知道後,經查實,得知是太子誤傳聖旨而導致,便罰他到凡間變牛幫人耕地,讓其將功補過。
太子不願到凡間變牛,但犯了天條,他只好下凡來。他來到一個清水塘邊,便跳到塘中洗起澡來,卻忘了到人間來做啥事。四月初八這天,七仙女偷偷下凡遊玩,遇見太子還在塘裡洗澡,齊聲說:“你在這裡洗澡貪玩,你父王曉得了,天牢夠你坐的。”太子央求道:“眾位姐姐:我這就去變,但不知要在凡間多久才能返回天庭?”大姐說:“聽你父王講,多則二十年,少則十幾年。”太子問道:“怎樣才記得清這年數?”大姐和二姐聽了,就各自取下頭上的一枚發簪,叫他插在頭頂兩邊,並說:“這兩枚簪子可變成兩隻角,每過一年,角上就會出現一圈紋路,你數一數就知道了。”太子將發簪插在頭上,一搖身變成一條水牯牛,告別了眾姐姐,來到飛雲崖。當時正在飛雲崖進香的人們見到牛,以為是妖怪,嚇得四處逃散。牛高聲說:“請不要怕,我不是妖怪,是來幫你們耕田犁土的。”人們聽了才攏過來。但看見牛的肚子那麼大,怕沒有那麼多糧食喂它,誰都不願要。牛知道後說:“這不要緊,以後收了穀子,你們吃顆粒,我吃稻草”。人們聽了才願收留它。從此,牛幫助人們耕田犁土,生產發展了,糧食增收了。牛由於長期吃草,又只幹重活,不用頭腦,慢慢變得不會說話,而且忘記了回天庭的時間。人們得到牛的好處太多了,為了感謝牛,就把牛來到凡間的四月初八定為牛的生日,讓牛休息一天,並吹笙跳舞為牛慶祝生日。飛雲崖四月八民族集會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十二)鎮遠端午賽龍舟
鎮遠賽龍舟歷史悠久,相傳在漢朝時期,鎮遠民間就有了自發組織的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至宋朝已經很興盛。到了明代,鎮遠就有“龍舟之鄉”的美譽。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鎮遠端陽龍舟節正式命名,逐漸成為這座古城的代表性傳統盛會。而今的鎮遠龍舟賽,既保存了傳統龍舟文化的種種古樸活動方式,又展現了新時代的精神風采。鎮遠龍舟以地段為劃分龍頭標誌,紅龍、青龍、紫金龍、黃龍、白龍、菜花龍等龍船分別代表鎮遠古城不同地段的龍舟隊,如青龍代表周大街、黃龍代表興中街、紅龍代表順城街、白龍代表和平街等。古城內的每條街都有自己特殊的龍船故事,龍船以園木雕繪昂首翹尾,各顯雄姿。鎮遠龍舟賽每年設競賽獎、龍頭獎、龍袍獎、號子獎。農曆五月初五,是古城鎮遠端午龍舟節,全縣各鄉村群眾和四面八方的遊客全都湧入古城看龍舟,十分熱鬧。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早已經成為鎮遠人民全名狂歡的節日。鎮遠人民把歷史流傳下下來的習俗發揚光大,加入了許多現代人的審美和想法。清早,在青龍洞山門舉行祭龍儀式過後,運動員將標誌性巨大龍頭護送下山門。正式比賽前還會有各種隆重而熱烈的遊行儀式,為比賽增添喜慶氣氛。比賽前,兩支龍頭指揮用腳蹬在對方船頭,聽令一聲吼:“起!”雙方將並在一起的船蹬開,而宣佈比賽開始。號子聲與急促的鑼鼓聲和岸上人吼聲如交響一片,悠遠而漫長。這樣的龍舟賽會從早上一直連續比賽到下午,之後,人們又進入端午節的狂歡之夜,各鄉村趕來的民族文藝表演隊與城關各文藝隊舉行端午龍舟節大聯歡。各種各樣的民俗儀式,原生態的歌舞表演,會伴著鎮遠深邃的夜景,將歷史傳統和現代生活演繹的淋漓盡致。
(十三)台江施洞苗族獨木龍舟節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江邊有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帶著獨生子久保下河打魚,突然陰霾遮天,狂風大作,江河巨浪拍天,從深潭中躍出一條惡龍,一下子將久保拖進水裡去了。老人悲痛欲絕,立即潛下水去救兒子。發現惡龍在洞中已將他的兒子咬死,拿來當枕頭,正在酣然入睡。老人氣極了,決心為兒子報仇。他遊回岸上,拿著火鐮、火草,再次潛入龍洞,一把火將龍燒死了。
從此以後,整個清水江上空煙霧彌漫,大雨滂沱,一連下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大家都焦急萬分。一天,有個婦女帶著孩子摸黑到江邊洗衣服,孩子將捶衣棒在水面上劃來劃去嬉戲,嘴裡“咚咚哆,咚咚哆”的喊。誰知他這麼一弄,天上頓時煙消霧散,東方升起鮮紅的太陽。此時,人們看到那被燒死的惡龍漂到江面上,便紛紛去搶割龍肉。
就在人們割龍肉的夜裡,惡龍給大家托夢說:“我本善類,只因傷了老人的獨生子,自己也賠了性命,但願你們老少行好,用杉樹仿照我的樣子恢復我的原形,放在清水江河上劃上幾天,就像我活著時一樣在江河嬉遊,我就能興雲作雨,保你們五穀豐登。”這個夢傳開後,大家說龍被降服了,就仿它制船來劃。起初,他們做幾隻來試劃,果然遇下起雨來。於是各寨都紛紛制起了龍船,並定在每年的農曆五月間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獨木龍舟節了。
獨木龍船競渡除了本身的獨特性外,還在於節日裡保存著天人合一、原汁原味的苗族原生態文化。是一個包含體育、自然和社會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素質、工藝美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節日,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龍船文化。獨木龍船的采木、鑿舟、下水、開劃、授禮、競渡直到上岸歸棚存放,都有一套嚴肅的民俗儀規和禁忌程式,體現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
(十四)劍河稿午苗族水鼓節
水鼓節是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以祈求風調雨順、村寨和村民平安的獨特的苗族傳統祭祀節日。據口碑資料並結合歷史文獻研究,水鼓節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大稿午族人為吳姓,是苗族“Gud(恭)”支系。關於大稿午的記載早在清朝初年漢文古籍中就有。(乾隆)《貴州通志》中說,乾隆二年(1736年)“祁文魁剿吳家寨”,這裡所說的吳家寨就是指現在的大稿午。村裡現在尚有古道、古井、古龍潭、古楓等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和遺物。關於水鼓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年,由於久旱不雨,田土乾裂,溪水斷流,有位叫告翌仲的老祖公為尋找水源來到了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取水,不慎被崩塌下來的泥土掩埋死了,當天晚上他托夢給他的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他在此長眠。第二天,子女們便帶上香紙前去“墳”上祭奠,隨後便普降甘露。從此之後,每當遇到久旱不雨,當地的人們便邀約來到今天起鼓的地方,進香燒紙,必顯神靈,於是相沿成俗。現在每年陰曆六月第一個卯日之後的第一個醜日,當地的人們都要來到老祖公被掩埋之地舉行“起鼓”儀式,祭奠告翌仲老祖公,祈求風調雨順,祝願後世人丁興旺。活動期間,還有舉行鬥牛、賽馬、鬥鳥等活動。夜間歌聲不斷,老年人以酒歌、古歌為主,年青人則情歌聲聲,不絕於耳。
(十五)岑鞏注溪土家族娃娃場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岑鞏縣注溪鄉各村寨及鄰近鄉鎮的少年兒童都穿戴一新,在其父母帶領下,進入注溪老街趕場。集市的主人是小孩。商人以出售童衣、童鞋、玩具和油炸粑、黃膏粑、米粉、糖葫蘆等兒童食用品為主。街道上,人如潮湧,摩肩擦踵,熱鬧非凡,場面壯觀,盛況空前,乃岑鞏地區聞名的兒童商賈貿易,也是獨具一格的土家族民族風情。
“注溪土家族娃娃場”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習俗中形成的以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為宗旨,以為少年兒童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據《衙院田氏家譜》衙院考略載,注溪娃娃場系其先祖田茂英于康熙初年開設。“娃娃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關於娃娃場趕集的來源,土家族民眾有這樣一種傳說:清康熙初年,原思州大土司田氏嫡裔田茂英,為了重振家業,買地建房,大興土木,由老宅地營盤搬遷衙院。為圖吉祥喜氣,田茂英組織人在注溪老街紮牌坊彩樓,張燈結綵,場面相當隆重。時逢農曆六月初六趕集,街上人山人海,雲集彩樓前。吉時良辰將到,田氏家族和搬遷隊伍正要穿過牌坊彩門時,突見一對俊俏童男童女手捧鮮花分立彩門兩邊,喜笑顏開,拱手相迎,並很快搶在前面,帶領田氏家族進街。隨後便不見了。眾人都認為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前來祝賀田氏搬遷新宅,是個好兆頭,預示著鄉場前景美好,新宅繁榮昌盛。於是,田茂英規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所有田氏家族家家都要將童男童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由各自的父母帶到老街趕場,要求街上的商販著重出售兒童食用品,並將此場命名為“娃娃場”,以示紀念。後來,這個趕集日發展成為注溪鄉少年兒童特有的歡樂節日,沿襲至今。
(十六)錦屏瑤白侗族擺古節
位於錦屏縣彥洞鄉的瑤白村,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擺古節活動。活動的內容有祭祖、念“壘詞”、“款詞”、吹笙踩堂、唱古歌大歌、鬥牛等。瑤白“擺古”是為了增強各大姓氏民族的團結,回憶祖先歷史,追憶祖先功德,創導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家園。當天,侗家人穿上民族盛裝載歌載舞歡、把酒言歡,通過本民族獨特的展現方式隆重慶祝盛大節日的到來,活動現場熱鬧非凡。
瑤白,古侗語叫“村押金”,後稱“高村”,清代改為“妙白”(即“苗白”),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定名為“瑤白”。瑤白村有10姓,分別是龍、滾、楊、范、龔、耿、宋、萬、胡、彭姓。據說:早先各個姓氏來自不同省份和地區,他們當年在遷入瑤白的時候把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傳統也帶來了。龍家最早到寨中擇地定居,滾家是從上邊搬遷來的,住在上寨,楊家順著溪流往上走,在下寨定居。范家、龔家等陸續從各地遷來。當時,由於滾家的勢力較大,因此凡遷到瑤白的異姓一律改為滾姓,成為一族人。如此一來,雖然勢力確是更加強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按照傳統觀念和倫理道德,同一族人不能通婚。同時,由於統一姓氏後,原不同姓氏的傳統文化得不到交流與發展,傳統文化面臨斷代。為了種族繁衍,村裡曾到60多裡外的婆洞一帶開親。一些寨老和有識之士意識到:宗族集權的管理模式使這個村寨陷入了困境。於是,他們萌發了恢復原來的姓氏,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願望。為了鄭重和記憶深刻,各宗支採用說唱的方式,追溯各姓先祖進入瑤白前後的歷史,逐步恢復各自原來的姓氏,並通過“擺古”形成商議,以寨中登阿瓊(地名)為界,分為上寨、下寨,實行通婚。後來便發展成為“擺古節”。
(十七)凱裡香爐山爬坡節
凱裡市香爐山有著“黔陽第一山”、“天下第一香爐”的美譽,因四面懸崖絕壁,疊壘三層,集神、奇、險、壯為一體,因形似香爐而得名。香爐山爬坡節,也叫爬山節,在每年農曆六月十九至二十一舉行。相傳古時候,天上的仙女阿別與人間的後生阿補曾在香爐山上幽會,生下女兒阿彩,後來,阿別上天了,阿補也在阿彩十六歲那年乘著煙雲上天與阿別相會,阿彩獨自一人,便在山上唱起歌來,阿彩的歌聲清脆、甜蜜,引得人們紛紛上山,其中一個叫阿星的後生第一個爬上山頂,把阿彩抱了起來,爬上山頂的人們都圍著阿星和阿彩跳起舞、唱起歌來,這天正是農曆六月十九日。後來,人們為了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好伴侶,每年六月十九都爬到半坡或山頂唱歌、跳舞,形成了以男女青年“游方”為主要內容的香爐山爬坡節。
(十八)天柱三門塘七夕歌會
在堪稱侗族北部方言區露天民俗博物館的天柱縣坌處鎮三門塘村,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都舉辦盛大的七夕歌會。三門塘七夕歌會會場是貴州、湖南兩省交界地方的天柱縣竹林、坌處、遠口,錦屏縣茅坪、三江,靖州縣三秋、大堡子等鄉鎮,史稱“四十八寨”的歌會會場之一。
四十八寨歌節集會習俗始于部落首領楊武王時期,至清朝雍正時期達到頂峰,清乾隆至民國時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國成立後再度走向高潮,20世紀80年代後期逐步走向衰落,曲折發展,至今歌節在當地人心中依然神往。
每當節日到來,黔湘邊界苗族侗族胞便成群結隊而來,人如潮,歌如海,簇擁成上百個“歌堂”。歌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流傳久遠的故事歌,有歌頌英雄人物的敘事歌,有表達青年男女聰明才智彼此傾訴愛慕之情的情歌,也有歌頌新時代各民族團結奮鬥、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讚歌。歌聲一唱一和,此起彼伏,生動活潑,熱鬧異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以歌聚會,以文促貿”的新景觀。歌會活動的開展,既傳承和保護了民族文化,增強了黔湘各民族間的團結,又促進了農村經濟和邊境貿易的發展。四十八寨歌會2011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九)施秉雙井蝴蝶媽媽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至十六,是施秉縣雙井鎮一帶苗族同胞舉辦傳統節日活動——蝴蝶媽媽節的時間。該節慶活動的內容有蝴蝶媽媽祭祀儀式、苗族刺繡、銀裝比賽,踩鼓舞比賽,蝴蝶歌、楓木歌比賽,鬥牛、賽馬比賽等,場面非常熱鬧。
“蝴蝶媽媽”是神話,是古代苗族對人類和萬物起源的一種解釋。苗族《十二路大歌》、《楓木歌》、《開親歌》等古歌都有關於蝴蝶媽媽神話的唱述。大意是遠古時代,萬物尚未生長,一位神仙栽了一棵楓樹,啄木鳥在楓樹上啄洞,洞內誕生了一隻美麗的大蝴蝶。這只蝴蝶與溪水戀愛,生下 12 個蛋,由一隻名叫姬娓鳥的巨鳥孵抱,孵出了雷、神、龍、牛、薑央(最早的男人)、妮央(最早的女人)等12個生靈……於是,這只大蝴蝶成為苗族傳說中人類和萬物的始祖,被苗族人尊稱為“蝴蝶媽媽”。
雙井鎮是苗族聚居區,苗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90%以上,是蝴蝶媽媽傳說的起源地,當地有兩口傳說中的“蝴蝶井”(志書上“白沙井”和“黑沙井”,當地苗族人統稱為“公母蝴蝶井”)遺跡。雙井又是施秉縣著名的“刺繡之鄉”和“銀匠之鄉”,其銀飾、刺繡工藝曾在“多彩貴州”工藝品大賽中獲過獎。蝴蝶媽媽的神話傳說對雙井鎮苗族社會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雙井,苗族銀飾、刺繡上有著豐富多彩的蝴蝶和姬娓鳥鳥圖案,並且曾流傳有鼓點神秘動聽的蝴蝶舞;還有楓木崇拜、刻道、鬥牛等習俗,都與"蝴蝶媽媽文化"密切相關。
(二十)三穗聖德山侗族歌會
位於三穗縣桐林鎮,與天柱、劍河、湖南新晃交界的聖德山,高1176米,是侗族北部方言區祭祀文化的發源聖山,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隆重的聖婆信奉活動,十二日至十四日聖婆下山越野賽巡遊,十五日恭送上山,並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侗族民族自發聚集聖德山,虔誠禱告,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聖婆,又被稱為冷神婆。在侗族北部方言區,聖婆與侗族南部方言區的薩瑪一樣,是一位驅邪除惡,保寨安民的使者,是最高最為神聖的大聖祖母。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勝志》有載:相傳明洪武元年(1368年)道乾和尚來開闢此山,修建寺廟供奉聖婆,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為朝山日,星移斗轉,興衰更迭,後為歌場。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侗族和其它各族人民前往聖德山進行祭祀朝拜,對唱山歌、談情說愛、山上人山人海,熱鬧而隆重。
如今,每當祭祀大典結束後,侗家人歌頌聖婆、儺文化表演、車桃源、車七仙女等,祈願的獨特民風民俗生動呈現。歌聲清越回蕩,整個場面猶如一片歌舞的海洋。
(二十一)從江洛香侗族蘆笙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從江縣六洞地區洛香鎮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蘆笙節。
洛香蘆笙節是為紀念發明水車的侗族工匠“悶公”和慶賀豐收舉辦的盛大節日。節日期間,附近十裡八鄉的侗族人民都聚集洛香歡慶節日,往觀者達數萬之眾。
為迎接客人,節日前夕,洛香侗寨便在蘆笙坪上豎起一根數丈高的紅漆木杆,木杆上部掛一旗幡。上書“五穀豐登”四個大字。旗幡下還掛有參加蘆笙演奏比賽的錦旗,蘆笙坪四周搭起數座三角木架,木架上安放水缸,供客人飲用。
節日當天上午,還要舉行一個祭祀儀式,侗族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寨老的引領下,伴著鐵炮、蘆笙聲到各寨的薩歲“社堂”飲茶。飲畢,圍繞社壇轉一圈以示祭奠。隨後,主管“社堂”的寨老手提盛滿茶水的葫蘆,肩扛一把半撐開的黑色油紙傘在前面引路,另一寨老手拿芭茅草,邊走邊左右擺晃,青年男女們緊隨其後,浩浩蕩蕩步入蘆笙坪,整個祭祀儀式結束。
下午,節日進入高潮,侗族姑娘們身著盛裝,撐著五顏六色的油紙傘,肩挑糯米甜酒,踩著蘆笙的節奏,步履阿娜地結隊步入蘆笙坪,向吹蘆笙的小夥子們敬獻甜酒。小夥子們則捧出香甜的糖果、糕點回敬她們表示感謝。禮畢,全場歡呼雀躍,蘆笙陣陣,鞭炮齊鳴,整個節日成了歡樂的海洋。
蘆笙隊伍的小夥子們邊吹邊跳,吹者能舞,舞者能吹,邊吹邊舞。蘆笙手手執蘆笙,曲調悠揚婉轉,舞姿多姿多彩。而姑娘們則會根據吹奏的情緒、節奏的變化來跳舞。蘆笙節就在她們時而移動,時而跳躍的舞步裡徐徐展開。待蘆笙比賽結束,村民們還將聚在一起把酒言歡,其樂融融。
(二十二)黎平肇興侗族泥人節
泥人節,侗語稱為“多瑪”,即打泥巴仗之義。泥人節在秋收季節舉行,有慶豐收之意,同時以泥土取樂的方式,盡情表達人們對生養人類的土地無比熱愛的深厚情感,也是侗族人民對土地祭祀的獨特表達。
傳說古時候,肇興一帶都是森山老林,虎豹成群,有一天兩兄弟在山上開墾荒田,一群餓虎將他們團團圍住,一個個血口大張,吼聲如雷,情況十分緊急。哥哥急中生智,用泥巴往弟弟身上打,並發出怪叫聲,弟弟立即明白哥哥的用意,也用泥巴往哥哥身上亂打,不一會兄弟兩都變成了泥人。老虎不知是何怪物,嚇得四處逃竄,躲入深山。兄弟兩回寨後把此事告訴人們,大家萬分感慨,認為泥土不僅生萬物養育人,關鍵時候還能抵邪惡救人命,便決定舉辦泥人節以示對土地的崇拜。
泥人節活動主要是將稻田裡的鯉魚放入塘中,然後人們到塘裡捉,隨著塘裡的水位逐步降低,到快結束時塘裡已成泥漿,大夥在相互爭搶中,也相互打泥巴仗以取樂嬉戲,到最後每個參與捉魚的人都成了泥人。
節日當天,全寨老幼都穿上盛裝,準備最好的酒菜,吹蘆笙,起歌舞,喜迎八方來客,整個村寨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之中。
(二十三)黃平谷隴苗族蘆笙會
每年農曆九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黃平谷隴的苗族人民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苗族蘆笙盛會。關於這蘆笙盛會的來歷,有這麼一個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穀隴有一位勤勞善良、正直勇敢,常與一頭大水牯牛相依為伴的苗家青年構科,愛上了對面寨子美麗大方的阿幼姑娘。兩人時常相約來到寨前的小溪旁,吹蘆笙、唱情歌、互訴衷腸。
而在幾百裡外的崇山峻嶺一個山洞裡,住著一隻成了精的狗怪,經常出來害人。村子裡的人對它是恨之入骨,卻又拿它沒辦法。狗怪早就對阿幼的美貌垂涎三尺,時時都想把阿幼搶進洞去。
一天,狗怪悄悄來到寨子裡把阿幼搶走了。構科決心前往山洞解救阿幼,為民除害。但他隻身一人難以打過狗怪,反而被狗怪打掉進了清水江。
清水江的河神看到了這一切,救了構科,並教構科打敗狗怪的方法。構科回到村裡後,按照河神的方法,到了農曆九月二十七日這一天,構科在穀隴的一個山坡上架起了一口大鍋,燒了滿滿一鍋開水。讓鄉親們帶著蘆笙和板凳圍在四周跳舞。然後,構科又在旁邊打開了一壇最好的米酒,讓米酒的醇香飄到百里之外狗怪的鼻子裡。
正如河神所預料,狗怪果然經受不了酒香的誘惑,便偷偷跑到罎子邊來喝酒,不知不覺就喝醉了。鄉親們看到後,便跑過去把狗怪團團圍住,吹起了蘆笙,跳起了板凳舞。狗怪被嚇得昏了頭,就在這時,構科的大水牯牛沖了上來,一角將狗怪挑進了水燒得滾開的鍋裡,把它煮成了一鍋狗肉湯,鄉親們分吃完了才回家。
狗怪被打死了,阿幼被救了出來,與構科結成了夫妻,過著幸福的生活。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農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這三天,鄉親們都會不約而同的來到這個山坡上,把當年打敗狗怪的情景再表演一次,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現在的苗族蘆笙會。同時,也就有了到穀隴看會吃狗肉湯鍋的習慣。
(二十四)達地水族瓜年
達地水族鄉是雷山縣唯一的民族鄉,是黔東南州17個民族鄉之一。達地水族鄉位於雷山縣東南部,地處兩州(黔東南、黔南)四縣(雷山、榕江、三都、丹寨)六鄉鎮(永樂、塔石、三江、羊福、烏不、雅灰)交界,距縣城86公里。全鄉總面積72.9平方公里,主要有水、苗、漢、瑤、侗等民族。截至2015年底全鄉總人口達12000多人,其中水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40%。由於達地處在特殊的地理區位,自然生態資源豐富,農產品交易活躍,群眾趕集熱鬧非凡。素有“貴州神戶牛肉”美譽的當地特色小吃“火燒皮”味道鮮美且走俏全州市場。
達地水族瓜年也叫端節,是以水族水書水曆推算出來的,水語稱為“藉端”。“借”意為吃,“端”意為歲首或新年,是當地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每年的瓜年節,時間在農曆九月秋收季節後,也是水族曆法中的八月為年末九月為歲首,即年末歲首。是水族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關於水族瓜年的來歷,相傳不一,據傳說,從前有一水族老祖,在瓜年節除夕晚,架梯上屋頂摘取老南瓜以作年品,不慎從屋頂摔下來不幸離世,當晚以南瓜為祭品(素食)祭奠這位老祖。後來後人為了祭奠這位先祖,便在每年的瓜年節夜以蒸熟的南瓜、糯米飯等素食作敬貢祭奠並延傳至今。
達地水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至今仍然保存著古樸的民風民情。水族人民在節日期間將舉行爬端坡、賽馬、跳蘆笙、跳銅鼓等各種傳統的節慶活動,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慶賀,參加“禁葷吃素”莊重而神秘的祭祖儀式,載歌載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熱情好客的水族同胞備好燒魚、蒸南瓜、蒸幹魚、重陽酒、糯米飯恭迎遠方客人的到來,水族村村寨寨數十天都沉浸在“賞水書古韻過歡樂瓜年”的節日喜慶熱烈氣氛中。
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瓜節活動,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連續舉辦了兩屆,特色鮮明,活動期間水族群眾和其他民族群眾共同歡度水族瓜節,呈現出民族團結和諧、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十五)雷山苗年
年,苗語叫niangx,節慶之意。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節日均循農閒時段安排,農曆十月是一年中農耕稻作的結束,田土中所產的果實均以收穫歸家入庫。同時,苗族是一個敬祖崇宗、敬畏自然的民族,果實的收穫是祖宗的護佑和天地神靈的恩賜所得。而苗族的先祖蚩尤恰是農曆十月的卯日罹難,為紀念先祖,於是苗族選於農曆十月上中旬的卯日過苗年。苗年是苗族集慶祝收穫,祭祀祖宗,感恩天地為一體的降重節日。雷山苗年有初年、中年,縣城周邊苗族以初年為重。
在過年之前,家家戶戶要準備年豬,釀好米酒,準備雞、鴨、魚。殺年豬是在過年的頭一天,把年豬的血、腸及頸項肉煮成一鍋,請叔伯兄和親朋好友一起來享用,稱之為吃“泡湯”。過年當天,家家要殺雞殺鴨煮魚煮肉並打好糯米粑。吃年飯之前,把雞鴨魚肉糯米粑擺放於神龕前,燒香燃紙、酹酒於地,呼喚祖宗天地神靈都來歆享祭品,以此感謝他們當年為家裡和民眾帶來的收穫和福祉,並虔誠祈禱祖宗天地神靈繼續護佑人人安康,來年種植收穫更豐。在祭祀祖宗天地神靈之後,還要祭祀岩媽,花樹、橋等物,一家才歡歡喜喜吃年飯。
過年的第二天家家要趕早吃年早飯,然後才相互請叔伯兄弟親朋好友一家到一家地喝酒,敘親情友情。過年第三天以後要舉辦蘆笙、銅鼓會和鬥牛鬥鳥活動,嫁出去的姑娘要回娘家小住一兩天。未婚青年們要結伴到其他村寨去找姑娘游方。這些活動一般七天才結束。苗年是集慶祝、祭祀、感恩為一體的隆重節日,也是維繫苗族親情、友情的紐帶,同時還是展示苗族服飾、銀飾、歌舞、婚戀、娛樂等文化活動的重要節慶之一。雷山苗年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二十六)麻江仫佬年
仫佬年是麻江縣仫佬族重要的傳統民族節慶活動。仫佬年定在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兔日。相傳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純潔,他們的祖先曾以兔作為定親禮物,成親之日正好又是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兔場天,因此在這一天過年有憑弔祖先,繼承傳統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結束,十月過年具有慶賀豐收,感謝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還把“仫佬年”這一天視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禮都在這天舉行,而不用請先生擇日期。
仫佬人過年時,要打糍粑、釀酒、殺雞、宰鴨、開田捉魚,幾個寨子合在一起舉行一些傳統的體育比賽,如賽馬、對歌、鬥牛、鬥鳥等。古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還要殺豬。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男女老少穿新衣,放鞭炮,還要對房前屋後整理一番,寨上要組織淘洗水井等。仫佬年中還有一項重要活動叫“打保寨”,又稱“掃寨”。由於仫佬人大都居住在木房,冬季到來,柴草乾燥,容易引起火災,防火安全尤為重要,所以“打保寨”既是一項驅除鬼邪的活動,對人們進行的一次防火安全教育。所以在仫佬節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裡的火全部滅掉,待打保寨後,再統一取火種。“打保寨”由一名鬼師帶領五位徒弟進行。先是在寨子各入口處插一張畫了神符的彩旗,意為防止鬼邪進入,再在寨中某一家大門外,殺雞祭神,燒香點燭,念驅鬼經文。然後,鬼師等一行帶著事先用芭茅草紮成船狀,上面捆著一隻鴨子的“船”,以及鑼、鈸等逐家進行驅鬼邪,察看防火情況。每家門前早已放好一碗水,鬼師掃完家後,要將那碗水倒於地上,碗翻扣於地,意為已將邪火撲滅。最後,鬼師一行來到寨旁一個三叉路口,燒香點燭,燒掉草船,殺掉鴨子,這時全寨各戶都到此取新火種。鴨子則由鬼師一行在此煮鴨稀飯吃掉。打保寨結束。
仫佬年作為仫佬人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在仫佬人聚居的各村寨,基本上都是自發舉行活動。各寨都有幾個大家公認的組織者,他們大多是寨裡德高望重的長者和鬼師,每寨有5-6人。
仫佬年作為仫佬人的一個傳統節日,承載作本民族許多歷史文化的資訊,從與節日有關的一切活動可以看出仫佬人典型的南方山區農耕民族的特點。仫佬年最重要的一個儀式是“打保寨”,而“打保寨”的目的是除了驅邪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宣傳防火,提高人民的消防意識。
(二十七)丹寨苗族祭尤節
“祭尤節”是丹寨縣長青鄉揚頌、臘堯等苗寨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據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揚頌、臘堯等地苗族先祖“告尤”居住在“河水黃泱泱”的河岸上,天生怪異,勇猛異常,曾率領9位部落首領一起與炎帝、黃帝在中原一帶交戰。“告尤”被誘殺後,那9位部落首領便率領部族沿河向西一路不停地遷徙,他們有的來到了黔東南,來到了丹寨,來到了揚頌和臘堯,世代繁衍生息,成為今天的“告尤”後裔。“祭尤節”就是祭奠那位遇難的先祖“告尤”的活動。如今,揚頌、臘堯的苗家人,每當有人去世,在滿27天“送水吃”的時候,還請祭師導引其靈魂到“河水黃泱泱”的河邊去歸祖。
“祭尤節”的祭祀活動,先在祭臺上擺祭品(九柱香、九塊糯米粑、九條魚、九張青菜葉、九張構樹葉、九碗甜酒),然後打火鐮取聖火、鳴鐵炮、鳴大號,由祭師念誦祭詞,燒香焚紙、宰殺祭牛、吹笙起舞、祈求福佑,冀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興業旺、老少安康。遠近親朋前來共同歡度。其間供飲9次酒,並把供品分發給在場人同食。祭師隨後又繼續念祭詞、送先祖。
祭祀完畢,客人應主人邀請,圍著餐桌盡情享受節日盛宴,拉家常、話人生、共敘來年美好願景,婦女們于酒桌邊還順手拿起板凳,歡快地跳起板凳舞。節日期間,除祭祖外,還要舉行射箭、罩魚、扳手勁、扭扁擔等活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興隆起來。節慶活動內容發展到了開展苗族頌賈、民族歌舞賽、民族手工藝比賽以及鬥牛、鬥雞、鬥鳥、登山、拔河、民間武術等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競技賽事活動。節日期間,不論主人、客人,大家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歡度。
(二十八)從江侗族大歌節
從江縣是侗族居住最集中的縣份之一。侗族約占全縣人口的40%。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侗族大歌享譽中外。侗族大歌在從江侗民族中有堅實的根基,悠久的歷史淵源。歷代眾多的歌師傳授並形成多種風格,各具特色的侗族大歌曲調,按其聲調和演唱不盡相同而又形成多派系。最為有名的侗族大歌派系有小黃侗族大歌、朝利侗族大歌、慶雲侗族大歌、西山侗族大歌、巨洞江上侗族大歌等。
為保護、挖掘和傳承以侗族大歌為代表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2003年11月28日,從江舉辦了首屆侗族大歌節,並決定從當年起,每年11月28日都舉辦侗族大歌節。現侗族大歌節已成為全縣最隆重的節日。侗族大歌節的連續舉辦,激發了從江人的民族文化自信,民間藝術得到了充分挖掘,湧現出一大批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侗族大歌也先後數次走出國門名揚海內外,“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深受全球不同膚色的人們的喜愛,“養心聖地、神秘從江”的文化品牌越來越響亮。
(二十九)麻江河壩瑤族隔冬節(瑤年)
“隔冬”是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瑤族對去世老人的一種傳統祭祀儀式。起源時代已不可考。河壩瑤族是自稱“育”的“繞家人”,1992年民族識別認定為瑤族,各種習俗仍沿用“繞家”的稱謂。“河壩瑤年”又叫“繞家過冬節”,定在每年第十一個月的第一個虎場天。在近三年內,誰家曾有老人去世,就要在“過冬”之前舉行“隔冬”儀式,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基本上以“房”進行,如這一“房”三年內有多位老人去世,就要在不同的一天為多位老人隔冬,每天只能祭一位老人。在老人去世後的三年內,每年要為去世老人進行“隔冬”一次,形式和內容基本一樣,但只有第三年最為隆重。“隔”乃陰陽相隔之意,瑤人自稱“隔冬”為“哈策”。傳說河壩瑤族古代是從遠方逃難而來,是一個苦難深重的弱小民族,所以在祭祖儀式上用糍粑做桃(相傳在逃難的路上曾以桃為食),用菜葉盛菜,不用竹筷子而用高糧杆當筷子等。瑤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和自然物,有平常不許吹蘆笙的禁忌,要在“過冬節”後才能吹,到正月二十就要把蘆笙封存。相信“12”代表完整的一年,“12”是吉利數字,祭祀儀式的物件大多是“12”數。“隔冬”這一天,親朋好友寨鄰、全家族都要到場,就像平常辦酒席一樣,主人要宴請三天。前來參加的人不能送現金,只能送雞(去世老人是男性的送公雞,是女性的送母雞)、酒、糯米飯、肉、香紙、燭等物。主要活動儀式有:掃墓、殺豬、打糍粑、開田捉魚等。
隔冬是麻江瑤族獨特的葬後祭祀活動,它與其它葬後祭祀活動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有固定的時間(“過冬節”前幾天內)。其它時間均不進行。又因麻江瑤族在歷史上曾四處遷徙,從而形成了對去世者“薄葬厚祭”的特點。有“居葬不哭、不奠、不戴孝”(《都勻志》)的習俗,古時的生活境遇在“隔冬”儀式上得到充分體現。
瑤族的歷史決定了瑤族對逝者“薄葬厚祭”的習俗,清朝後期,才開始學習漢人設神龕供奉祖先。“文革”時期,隔冬儀式一度被禁止。解放後,隨著與外界來往頻繁,受漢文化影響,喪葬儀式越來越隆重,而“隔冬”儀式則逐漸被淡化。如今,只有在瑤族聚居的古老村寨還有舉行“隔冬”儀式。
(三十)丹寨麻鳥苗年
被譽為“錦雞舞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雞舞”的發源地——麻鳥村,地處丹寨縣排調鎮東部,距鎮駐地6公里,居於羊先、羊告、也都、排結、排聳等民族村寨的中心。
“麻鳥”是苗語音譯名,意為“賣鼓”。相傳,麻鳥村的祖公餘萬自榕江沿都柳江遷徙到該地,發現該地帶地勢平緩,水源充足,山林豐茂,鳥獸出沒,非常適宜人居。但是已有人先居住了,並插標立界。於是,祖公餘萬將帶來的一個鼓賣掉,買得這一帶地方落居,麻鳥也因此而得名。按苗族子父連名推算,可以追溯到40多代,約800多年歷史。
苗年,是黔東南州苗族人民祭祀祖宗和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麻鳥村在農曆十一月第一個辰日過苗年,活動內容有跳芒筒蘆笙舞、錦雞舞、踩銅鼓舞、吹木葉、夜簫、唱民歌、賽馬、鬥牛等。
(三十一)九寨社區侗年活動
錦屏縣九寨一帶的侗族村寨,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過侗年。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德高望重的侗族首領,因為拒絕向漢人進貢,漢人帶人包圍村寨。族首為了維護民族尊嚴和鄉親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漢人充軍戍邊。後來這位族首獲准從邊疆還鄉,此時正是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當地人吹蘆笙,彈琵琶,敲鑼打鼓去看望這位族首。後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侗年。
節日裡,除打糍粑外,各家各戶還殺豬宰羊表示慶賀。過年之晚,以肉食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飯多於平常,以示“吃剩有餘”。晚飯前,老人們在神龕和“祖宗角”擺上祭品,燒香焚紙,祭祀祖先。節日當天的主要娛樂活動是鬥牛,晚上鳴炮宴請勝者。節日期間,青年男女通過玩山、對歌、跳蘆笙等活動,尋找伴侶。同時還演出侗戲。這些節日活動一直要延續到春節。
來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
Hydrogen.中国|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渠道运营中心,官方市场,EXPO 服务平台)
华东【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浙江温州、福建厦门、上海】  业务咨询:+86 177-5123-6297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三亚】  业务咨询:+86 199-5156-1179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江西南昌】  业务咨询:+86 185-5052-0203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阳、内蒙古】  业务咨询:+86 173-1211-1949 西北【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陕西西安、甘肃兰州】  业务咨询:+86 159-5016-6808 西南【四川成都、云南昆明、贵州贵阳、西藏拉萨、重庆】 业务咨询:+86 171-5051-8507 东北【辽宁沈阳、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  业务咨询:+86 185-5010-2197 台港澳【台湾、香港、澳门】  业务咨询:+86 177-5166-3507
>> 即刻进驻景夫生态链企业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新加坡 泰国 印度尼西亚 俄罗斯 澳大利亚 意大利 巴西 瑞士 南非 中东
investor.中国
申请成为供应商
货运拼箱整柜 | 进出口代理 | 跨境贸易 | IP授权 | 出海营销 | 企业出海 | 工厂出海 | 品牌出海 | APP出海  >> 供销云仓.中国
热门目的地  景夫DTC品牌出海
Hydrogen.中国|全国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渠道运营中心,官方市场,EXPO 服务平台)
华东【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浙江温州、福建厦门、上海】  业务咨询:+86 177-5123-6297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  业务咨询:+86 199-5156-1179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江西南昌】  业务咨询:+86 185-5052-0203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阳、内蒙古】  业务咨询:+86 173-1211-1949 西北【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陕西西安、甘肃兰州】  业务咨询:+86 159-5016-6808 西南【四川成都、云南昆明、贵州贵阳、西藏拉萨、重庆】 业务咨询:+86 171-5051-8507 东北【辽宁沈阳、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  业务咨询:+86 185-5010-2197 台港澳【台湾、香港、澳门】  业务咨询:+86 177-5166-3507
竭诚为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各类资源化低碳生态技术及法律法规服务平台  业务合作:+86 177-5123-6297
 涉外事务  环境监测  数字植物工厂  深海网箱  机器视觉  目标识别  农用资材  集装箱酒店  无人商店  移动静音舱  巡检机器人  工业采购  实验室改造  医疗终端   全息技术  保鲜包装  制氮设备  压力容器  数字展厅  GPU服务
© 2025 AGENT.中国 苏州景夫影像科技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2021009939号-1 Powered by investor.中国
 加入我们
 专利运营
 官方周边
 供求信息
  实验室系统工程
 法律顾问